北京湿疹正规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38.html

学术溯源之三

周仲瑛教授运用求因祛瘀法

治疗疑难杂症经验拾零

医院()韩旭 

指导老师周仲瑛

瘀血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说,活血祛瘀法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独特疗法。全国著名中医药学者――周仲瑛教授擅长运用求因祛瘀方法治疗疑难杂症,屡收奇效。笔者有幸跟随周老学习,现将周老运用求因祛瘀方法治疗疑难杂症经验做一总结,以与同道共磋。

一、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新的病因

瘀血的形成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忧思郁怒、感受外邪、出血、外伤等,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运行,壅塞阻滞于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停积留着为瘀,以致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为一种有害的物质。因此,周老认为,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是第二病因。

瘀血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否认何种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症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而有瘀象者,均要重视活血祛瘀法的运用,这也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

二、详辨不同致瘀因素,巧用求因祛瘀之法

瘀血作为一种第二病因,其形成因素是复杂的,为此,在活血祛瘀这一大法基础上,还当结合致瘀因素之不同,灵活运用活血祛瘀方药,才能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充分发挥辨证施治的特长。具体而言,可细分为以下求因祛瘀七法:

1.理气祛瘀法

主要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塞则血凝,血瘀气亦滞,若病邪干扰气血功能,则可致气病及血,由气滞而致血瘀,或血瘀以致气滞。其临床特点常并合气机郁结的一类证候,表现为多种痛证,其心胸胁肋腕腹等处闷痛、胀痛、刺痛或绞痛,腹满、或胁下腹中触及、癥块但其质尚软而不坚、性情抑郁或善怒、目青、舌质隐青、脉涩或弦迟。多见于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某些心血管病及妇科疾患,如慢性肝炎及胆囊炎、溃疡病、肠粘连、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痛经、闭经、附件炎等。周老常用方药为血府逐瘀汤,药如柴胡、香附、木香、陈皮、乌药、玫瑰花、檀香、沉香、旋覆花、青皮、枳壳,及川芎、广郁金、玄胡索、片姜黄、红花等,重者可合入莪术、三棱。

周老进一步指出,治疗气滞血瘀证,还要分别轻重,选用调气、行气、破气药;按其脏腑病位,选用疏肝气、理脾(胃)气,、降肺气等药。在用活血药时,需着重选“血中之气药”,重者可予破血行气之品。同时还当针对病情,治气治血有所侧重。

2.散寒(温经)祛瘀法

主要用于寒凝与血瘀并见的寒凝血瘀证。血遇寒则凝,得热则行,若寒邪外侵,或阴寒内盛,抑遏人体的阳气,气血运行涩滞,寒邪与血相结,可致寒瘀痹阻而为病。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寒凝气滞的一类证候,表现寒性冷痛,如腕腹及肢体冷痛、四肢不温、青紫麻木、遇冷为甚、面青、舌质青紫、脉沉迟细涩。多见于溃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冻伤等。周老常用方药为当归四逆汤,药如桂枝、细辛、干姜、乌头、吴萸、小茴香、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片姜黄、五灵脂、乳香等。

周老进一步指出,治疗寒凝血瘀证,应选用偏于辛温的祛瘀类药,以加强行瘀通脉,散寒止痛的功能。若与阳气虚衰有关者,应温且补,与补阳祛瘀法互参。

3.清热(凉血)祛瘀法

主要用于血热与血瘀并见的热郁血瘀证。一般而言,血遇寒则凝,得热则行,但另一方面,又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的双重特性。如热郁于血,热与血结;或因血热妄行,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滞体内,均可成为瘀血。其临床特点表现为瘀热在里的一类证候,如身热、烦躁、谵语如狂、小腹硬满、肌肤斑疹色泽深紫、或吐衄下血、或瘀热发黄、口干燥、渴不多饮、舌质深红、苔黄、脉沉实。多见热性病过程中,邪入血分及“蓄血”证而影响神志或血液系统病变,如某些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出血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性紫癜、红斑狼疮等。周老常用方药为犀角地黄汤,药如水牛角、赤芍、丹皮、生地、紫草、黑山栀、桃仁、大黄、广郁金、大青叶等。

周老进一步指出,在用本法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双重作用的药物。内无瘀结清之即可,宗叶桂“入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内有蓄瘀者,则当下其瘀热;若瘀热动血、出血,又当加用凉血祛淤止血之品。

4.补阳祛瘀法

适用于阳虚与血瘀并见的阳虚血瘀证。血属阴类,非阳不运,气为阳化,气行血行。若阳虚火衰,不能运行血液,使其循经而行,寒自内生,则血凝为瘀。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阳虚的虚寒证候,甚者可见厥脱,如心胸猝痛或绞痛、气短气喘、心慌心悸、怕冷肢凉、汗出肤冷、或神昧不清、面色暗紫、唇青、面浮肢肿、舌体胖大、质淡呈青蓝色、脉沉迟或歇止。多见于心肺病变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如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周老常用的方药为急救回阳汤,药如制附子、肉桂、干姜、人参(党参)、炙甘草、单轨、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葱白等。肾阳虚配鹿角、补骨脂、骨碎补等。

周老进一步指出,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血瘀,必兼气虚之候,治疗当助阳消阴与益气通脉之药配合而用。一般而言,心肺阳虚的血瘀,病情多急,可见喘悸厥脱之变;肾阳不振的血瘀,则多见于慢性久病。

5.益气祛瘀法

适用于气虚与血瘀并见的气虚血瘀证,气帅血行,气旺则血循经,气虚则血滞为瘀,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另一方面,因血为气母,若瘀血病久,血不生气,亦可导致气虚的后果。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气虚络瘀的一类证候,如手足弛缓痿软不用、肢体麻木或面足虚浮、舌痿、质淡紫、脉细软无力。多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痿证等。周老常用方药为补阳还五汤,药如黄芪、人参(须)、当归(须)、桃仁、红花、川芎、穿山甲等。

周老进一步指出,对于本法的应用,一般当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寓通于补,使气足而血行,故黄芪用量需重,临床可依此原则,结合病情与体质情况,决定治法的主次和用药剂量。“气虚血瘀”一般多泛指气虚络淤证,但涉及的脏腑之气实非一端。如心气虚,血脉运行不利,心络瘀阻,可见暴痛、厥脱;肺气虚不能治理调节血液运行,可见喘满;脾胃中虚气滞,可致久痛入络。凡此俱当结合病位处理。

6.养血祛瘀法

主要用于血虚与血瘀并见的血虚血瘀证,血是脉道中流动的液体,盈则畅,亏则迟,如体弱血少,或出血之候,脉络不充,营血虚滞,则可凝而成瘀。其临床特点为合并的贫血证候,如面色萎黄、头晕、心慌、肢麻、肌肤斑疹青紫淡红、妇女月经色暗量少或闭经、舌质淡红、脉细。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周老常用方药为桃红四物汤,药如当归、芍药、川芎、地黄、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等。

周老进一步指出,在应用本法时,所选之活血药不能过猛,宜和血而不宜破血,用量亦审慎,不能希求大剂速效,应与养血药两相胁调而达到“瘀祛新生”的目的。

7.滋阴祛瘀法

主要用于阴虚与血瘀并见的阴虚血瘀证,血属阴类,若血虚日久,营阴耗损,津亏不能载血以运行,或瘀血在内,郁而化热,灼伤阴血,阴虚内热,均可致干血瘀结为患。其临床特点为干血内结而合并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久病不愈、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及两目暗黑、心烦、潮热、骨蒸、妇女月经不潮、或腹有癥块、口干、舌质红、脉细涩。可见于结核病、某些血液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红斑狼疮等。周老常用方药为活血润燥生津汤加减,同时可另服大黄蛰虫丸,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生熟地、旱莲草、鳖甲、桃仁、蛰虫、虻虫等。

周老进一步指出阴虚血瘀证,多属慢性久病,邪正虚实明显对立,治疗非纯攻纯补所能取效,可采取汤丸并进。汤方濡养而兼行、丸剂缓攻以求效,赭石比较稳妥的上策,如干血瘀结较重,而体质尚任攻消者,亦可先攻后补,选用大黄蛰虫丸缓中补虚,祛瘀生新。

三、验案举偶

1.当归四逆汤加减治雷诺氏症案

陈某,女,61岁,年9月24日初诊。去冬以来两手清冷,肤色苍白,接触冷水加重,医院确诊为“雷诺氏症”,久治无效。舌苔少,舌质淡隐紫,寸口脉细。证属寒凝血瘀,气血失调。治当温经通脉,益气活血。处方:

炙桂枝10g,当归10g,赤芍15g,细辛5g,炙甘草5g,红花10g,川芎10g,路路通10g,炙水蛭3g,生黄芪20g。14剂,常法煎服。

  

二诊:年10月8日。天气转凉,肢端青紫反复,接触冷水加重,肤色苍白,时有麻感,舌苔薄黄,舌质暗,脉细。同气相求,内外相引,寒凝血瘀,仍当温经益气通络。原方加鸡血藤15g、丹参15g、青皮6g,7剂,继进。

三诊:年10月15日。肢端青紫发凉转红转温,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细。10月8日方加川石斛10g、片姜黄10g。14剂。

四诊:年10月29日。天凉,肢端青紫又见明显,清冷不温,指端苍白,舌苔黄,舌质暗,脉细弦。内阳难御外寒,10月8日方加淡干姜5g、制附片6g以温肾阳。14剂。

五诊:年11月12日。双手苍白清冷有减轻,手指色红不白,凉感不著,双手时有发胀,晨显,舌苔薄,舌质暗,脉细。药已中的,10月8日方加干姜5g、制附片6g、大熟地10g,继进,28剂。

六诊:年12月10日。两手食指苍白麻木虽有改善,但仍有发作,目前虽值冬季,亦无明显手冷,舌苔黄,舌质红偏暗,脉细。10月8日方加干姜5g、制附片10g、大熟地10g、鹿角片10g(先煎)再求。14剂。

七诊:年12月24日。两手苍白、怕冷现象显减,虽寒冷亦肢端暖,接触冷水亦不发白,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细弦。补通兼施,药终获效,当守方善后,巩固疗效。处方:

炙桂枝10g,赤芍15g,当归12g,生黄芪25g,细辛5g,干姜6g,制附片6g,炙甘草5g,大熟地10g,鹿角片10g,炙水蛭5g,鸡血藤15g,青皮10g,红花10g,川芎10g。14剂。

次年冬随访,手足厥冷未发。

按语:当归四逆汤主治阳虚寒凝致厥,手足厥冷、脉细。方中当归味甘性温,入肝经,补血和血,能补能散,为温补肝经之要药;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通脉,祛散经脉寒邪且能畅通血行;细辛味辛性温,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温经散寒,专司温经散寒而止痛;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滋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血中之气;川芎为血中气药,合红花、路路通活血理气,搜风止痛。在三诊疗效不显情况下,又合四逆汤、阳和汤方义,用附片、干姜温补肾阳,熟地黄温补营血,鹿角胶温肾助阳,填精补髓,强壮筋骨,并籍血肉有情之品以助熟地养血。小剂量水蛭和血活血而无破血之弊。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通脉,行气活血之功。

2.从湿热痰瘀互结论治附件炎性包块案

施某,女,68岁,年8月2日初诊。两月前突发腹部疼痛,多方诊为“附件炎性包块”,予抗菌药物治疗包块大小无改变。右下腹隐痛不舒,略有腰酸腹胀,带下不多,大便正常,舌苔黄薄腻,舌质暗红,脉细弦。拟从肝郁气滞,湿热痰瘀互结治疗。处方:

柴胡5g,赤芍10g,制香附10g,青皮10g,川楝子10g,红藤25g,败酱草15g,莪术10g,乌药10g,土鳖虫5g,制南星10g,生黄芪15g。7剂,常法煎服。

  

二诊:年8月9日。服药后大便稀溏,日2~3次,有时如水,有时呈细条状,肠鸣矢气,腰酸,舌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脉细弦。上方去土鳖虫,加失笑散(包煎)10g、八月扎10g、焦白术15g、生苡仁15g,7剂。

三诊:年8月16日。周来大便出现稀溏一次,其余时间成形,腹部隐有阵痛,食纳欠馨,舌苔黄,舌质偏红,脉细弦。8月2日方加桃仁10g、失效散10g(包煎)、八月札10g、焦白朮15g、生薏仁15g,改生黄芪20g,14剂。

四诊:年8月30日。B超复查提示右侧附件包块显著缩小,约15cm*17cm*37cm大小,右下腹隐痛减而不尽,大便正常,食纳尚可,体重略减,舌苔黄中薄腻,舌质暗红,脉细。仍从肝郁气滞,湿热痰瘀互结治疗。处方:

醋柴胡5g,赤芍10g,制香附10g,青皮10g,乌药10g,莪术10g,桃仁10g,八月札12g,法夏10g,制南星10g,红藤20g,败酱草15g,生黄芪20g,当归10g,生薏仁15g,炒玄胡10g,丹皮10g。27剂。

五诊:年9月27日。右侧附件炎性包块经治缩小,偶有右下腹隐痛,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细。症瘕顽疾,须继施化痰破血之剂以冀根治。处方:

醋柴胡5g,赤芍10g,制香附10g,青皮10g,乌药10g,红藤25g,败酱草15g,莪术10g,桃仁10g,制南星10g,生芪20g,当归10g,丹皮10g,丹参15g。

六诊:年10月8日。再次B超复查盆腔炎症包块已消,天阴时心慌胸闷,偶有腰酸,舌苔薄黄,舌质红中裂,脉细,面色转佳。症瘕已除,转从益气养阴以治胸痹,兼顾化痰活血以善其后。处方:

太子参12g,党参10g,丹参15g,生黄芪15g,当归10g,桃仁10g,制香附10g,青皮10g,失笑散10g(包煎),广郁金10g,丹皮10g。14剂。

按语:附件炎性包块属于中医妇科“症瘕”范畴,每因正气虚损,湿热之邪乘虚侵袭而致。治疗此类疾患,除活血化瘀外,每须伍以疏肝理气、化痰消症、清热利湿解毒之品,正如《济阴纲目》中所说:“善治症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药用柴胡疏肝散之义,药用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乌药、八月札诸品疏肝理气解郁,既顺肝木喜疏泄之特性,又宗“气行则血行,血行瘀自化”之训。当归养血活血,芍药和营敛阴,生黄芪益气,合用则气旺血行、肝气柔顺。取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破血消痈。制南星、薏苡仁化痰散结,失笑散、丹参、莪术、桃仁、土蟞虫破血消症,合用可促进局部粘连与结缔组织松解、吸收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化痰消症、活血祛瘀之功。

3.化痰祛瘀法治疗肥胖症案

杨某,男,46岁。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形体丰盛,体重已达Kg,多次检查示有高血脂。视之形体壅肿,大腹便便,腹壁脂肪肥厚,头额有包块隆起,面色红泛油光,时或左侧头痛,困倦乏力。舌质暗紫、苔黄薄腻,脉细滑数。证属痰瘀阻络,津血输布失常。治当化痰祛瘀通络。处方:

生大黄4g(后下),炒莱菔子12g,生楂肉15g,泽兰15g,泽泻15g,荷叶15g,决明子15g,海藻15g,天仙藤15g,炒苍术10g,大腹皮15g,鬼箭羽15g,川芎10g,法半夏10g。常法煎服,1日1剂。

二诊:年1月14日是。服上方一月,开始大便每日2~3次,粪便中夹有大量油脂,近来大便日行1-2次,且粪便中油脂亦见减少。自觉机体舒适轻松,面容消瘦,腹壁肌肉减薄,困倦现象改善,面红泛光变淡,伴右侧肩臂疼痛。舌质暗红、苔黄腻。痰瘀有化,络脉得通,津血输布转畅,当击鼓再进。原方加制首乌12g、片姜黄10g。

连续服用上方三个月,体重持缓下降,今测已降至86Kg,检查血脂亦已降至正常范围,腹壁明显缩小,肢体灵活,体力增加,已无不适。

按语:周仲瑛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痰瘀同源”学说,认为痰瘀为津血失于正常输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津血本属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经脉之内者为血,布散于经脉之外、组织间隙之中的则为津液,通过脏腑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聚为痰,血滞为瘀,且痰瘀常可兼夹同病。因此在肥胖症的辨证治疗中,除了要注意健脾利湿,益肾化痰药物的使用,还要注意运用活血化瘀通络药物。仅化痰而不祛瘀则痰浊难消,痰不消则瘀滞愈甚,最终将影响气血运行,产生中风、胸痹等并发症。故选用法夏、苍术、莱菔子、大腹皮、荷叶、海藻燥湿运脾,化痰泄浊;选用何首乌滋补肝肾,养阴润津;选用生山楂肉、鬼箭羽、川芎、天仙藤、泽兰、泽泻、姜黄祛瘀通络,化痰利水;大黄、决明子通降郁火,荡涤瘀热,推陈出新,借阳明为出路。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瘀治标,健脾益肾治本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y/1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