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虽有多种,归纳一下,其产生的原因,不外是纳和化,升和降,燥和湿这三对矛盾能否统一的结果。致令这三种特性和作用反常的原因与症状虽也有多种,而归纳一下,其临床表现的证,则不外寒、热、虚、实四大纲。因此,治疗虽然有多种多样,归纳一下,也不外温、清、攻、补四大类。

补法类

1.助脾益气法本法主要应用于脾气虚弱之证,脾气虚弱的临床表现,大都在运化功能方面’如运化无力,则能食而不能化,因此,饮食不为肌肉而消瘦;不能益气生血,则少气懒言,四肢无力,面色不华,唇淡,舌质淡红而脉缓弱;清气不升则头昏,神倦,思睡等。

助脾益气的成方很多,常用的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由于脾气不足的程度有浅深轻重,兼夹的证也多种多样,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加减化裁。

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二方,对一般脾气虚弱,运化功能无力之证,最为稳妥,如有饮食不为肌肉者,则资生丸功效更好。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加减化裁方法。

如治脾气虚弱,不能益气生血,而症见血亏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如属黄胖病贫血而面苍黄浮肿者,则可醋炒针砂15~30g先煎。

在慢性肝炎过程中,如出现脾气虚弱证,不及时助脾益气则易招致肝木来克形成臌胀而预后不良,可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加人鸡内金、白蔻仁、麦芽等开胃进食,常可获得良好效果。

助脾益气法又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因脾为生痰之源,本病多痰,每与脾气虚弱有关,助脾益气则脾气充足而湿化不至生痰,肺为贮痰之器,肺无痰贮其咳喘自平。可用六君子汤为基础,加人炙百部15~30g,炙冬花15~30g,有背恶寒者,加北细辛36g;喘甚者,加佛耳草g,痰涎不断者,加牙皂角1.5~3g,不效再加炮南星9~12g。体极虚者,方中党参,易以红参。另外,方中陈皮,可以毛化红代之,镇咳祛痰作用更好。

饮食不为肌肉者’资生丸确有良好效果,有一例,连服2个月,体重竟增加2.5公斤,方如下:

扁豆9g,薏苡仁9g,党参15g,西蔻仁6g后下,炒白术4.5g,藿香梗6g,茯苓9g,橘红6g,甘草2.4g,黄连3g,山楂9g,白蔻仁4.5g后下,麦芽15g,莲子肉9g,水煎服。每日1剂。

总之,助脾益气法可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以上所述不过是个例子。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而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助脾益气就是使脾胃强健从而元气充足的一种方法。

2.温补脾阳法本法应用于脾阳不足,食人不化,下利完谷不化;或寒从内生,恶寒,脉迟,脘腹胀痛等症,方药如附子理中汤等。

“气即阳也”,前人曾有此说,气和血比较,相对的说,气属阳而血属阴,气和阳,好像是一回事,但在临床上辨证施治,是有严格区别的。因此,助脾益气和温补脾阳,有完全不同之处,决不能与“气即阳也”之说,混为一谈。

气虚和阳虚,在发病机制上是有联系的,轻则为气虚,重则为阳虚,故有气虚之甚则阳虚之说,因此,在临床表现上不会一样,它们是有轻重之别的’但是必须注意气虚乃阳虚之渐;阳虚乃气虚之甚,所以气虚者未必阳虚,而阳虚者其气必虚,这点和辨证用药有密切关系。

气虚和阳虚的鉴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就是阳虚者必生寒,有无寒象,就是两者鉴别的要点。

用药方面,补气药其性大多是甘温,而温阳药则大多是苦温、大热或温燥之品,甘温药如黄芪、党参;苦温乃至温燥药,则如附片、肉桂、干姜等。它们虽同属于温药,而在具体应用时,有严格区别。气虚而阳未虚者,绝不可用温燥药,若用之则不仅不能补气,反能伤气。如属阳虚者,则在温阳药物之外,加上补气药,相得而效益彰。因此在温补脾阳的方剂中,除温阳的温热燥烈之药外,大都还选用了甘温的助气药。临床上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气虚之证,误用附、桂,反而出现气津两伤现象,甚至发生血证,不可不慎。

3.补气升提法脾气不升则不仅不能运化精微,甚至相反下降,从而出现脱肛、子宫脱垂、大便滑脱不禁等症者,名为中气下陷,补气升提法,即针对此证而设。

补气升提的典型方剂,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后人在他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许多新的方剂,如张景岳的举元煎(人参、黄芪、甘草、升麻、白术),近人张锡纯的升陷汤(黄苗、柴胡、知母、桔梗、升麻,虚极加人人参)等。

补气升提法,不仅可应用于上述诸症,而且可用来治疗许多疾病,如白细胞减少症,低血压,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因为这些疾病或症状,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中气下陷之证。

在这些方剂中,具有升提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黄芪、升麻二味,而桔梗、柴胡则能加强这种作用,因此不必用原方,而仅在四君子汤或其他方剂中,加人此数味,也同样能取得疗效。下面介绍一些临床上的实践经验:

(1)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本症在临床上大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较严重的气虚症状,如少气懒言,四肢乏力,畏冷,面色不华,脉缓而虚等。起初,曾用“助脾益气法”而功效不显著,乃试用补气升提法,在四君子汤中加人大量黄芪(30g以上)、升麻(15g左右),有时也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亦用大剂量。一般在十余剂后,气虚证候即明显好转,而且白细胞也逐渐上升。一般白细胞总数在二千左右者,欲其恢复至四千以上,大约须服药2~3个月,疗程虽较长但疗效稳定。如能在服药同时用生黄芪g炖母鸡(去头及肠杂翅足)食之,每周一、二次,则收效更速。

(2)治疗低血压:一般低血压病人’也会出现一系列的气虚症状,用举元煎或四君子汤加大量黄芪,常获得满意效果。对接近休克状态的低血压患者,则用升陷汤加人参、附片,去知母,亦能取挽救死亡的效果,但病例不多,其升压机制如何,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3)治疗发热:某些原因不明或用多种解热剂无效的发热,用“补气升提”方剂,曾获得很好的疗效。这类发热’一般体温不甚高,大都在38SC左右,而日久不愈,白细胞大都正常,同时具有一系列的气虚症状,如少气懒言,纳减,神倦、乏力、大便软溏,脉虚或虚数无力等,同时也可能有些口干,舌质红,唇红等,因此常易误诊为“阴虚”,而用养阴清热,服之无效或发热反甚,这类症状,可用甘温除大热法,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获效。方中黄芪、党参在24g左右,柴胡则在15g左右,柴胡本为解热药,但在这种情况下,如不与参、芪同用,则不能退热,甚至相反伤正而其发热反甚。

4.补脾摄血法本法适用于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液妄行,出血不止,妇女崩漏等证。典型方剂如归脾汤。

补脾摄血的归脾汤,曾一度盛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后经实践研究,疗效并不可靠,但从其表现症状来看,是与脾不统血理论有关的。

5.滋养胃阴法本法适用于胃阴不足,或由热病之后,热邪灼伤胃阴,症见不思饮食,舌质娇红,甚则舌光如镜,口干而不欲饮,心烦,不寐,大便干结等症。方药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胃为燥土,易得热证,故亦易伤阴,故有胃喜润而恶燥之说,叶天士创立的滋养胃阴法,本来是为温热病而设的。但在内伤杂病的临床上也能应用。如慢性胃炎就常常出现胃阴不足证,而用滋养胃阴法每可取效。

在临床实际应用时,由于脾胃疾病的发生,不仅限于本脏自病。还有许多是由于他脏影响而起。因此治疗脾胃疾病,除了治疗本脏之外,有时还必须治疗他脏。另一方面,由于脾胃发病之后,可影响他脏,因此,又必须兼治他脏。脾胃为后天之本,有时疾病虽然在他脏,不在脾胃,但可从脾胃治疗以达到他脏疾病治愈的目的。这些问题在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提到了一些,为了更明确,下面举例讨论下:

在他脏影响方面,如肝气郁结则肝胃失其条达之性,而出现脘闷、纳减、郁郁不乐等症,表面看来脘闷、纳减是个脾胃失调,而实际它的原因是由于肝气郁结,其主要矛盾在肝而不在脾胃,因此治疗应抓住肝气郁结而用疏肝和胃法,以四逆散或柴胡舒肝散等疏肝方剂,肝气能恢复其条达活泼之性’则脾胃的症状自然消除。又如肝气横逆每可乘克脾胃,如痛泻要方证,症状表现腹泻的脾胃病态,而从肠鸣腹痛、脉弦来看,腹泻是由于肝木横逆,因此治疗应以抑木为主而扶土为次。

又如脾胃运化力减弱是由于“肾阳不足”命火不能蒸化,或者说是“火不生土”的症状,五更泄泻就是这种类型的腹泻。治疗应该用补火生土,四神丸,附桂理中汤等,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而创作的。

至于调治脾胃从而消除他脏疾病的例子,最常用的如补土生金法,不仅可用于肺虚的痨瘵病,也可用来治疗各种慢性病的虚证,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也就是张景岳所谓的“调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又如黄疽病实际是肝胆病,而具体治疗还是在脾胃,所谓“清利湿热”就是调理脾胃。

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调治脾胃的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可以诸法并用,如脾湿的产生,每每同时有脾阳不足,因此燥湿健脾法又可与温补脾阳法同用;胃火证常常合并阴虚,因此“清胃泻火法”又可与“滋养胃阴法”同用。由此类推,上述治法虽然只有4类21法,但在实际应用时是可以化裁为多种多样的方法的。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家中医基础汇讲》,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辑/致中文化。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氣的基本概念

學點中醫

中醫七竅指的是哪些部位

學點中醫

中醫五行之間的關係

學點中醫

藏象的基本概念

學點中醫

益壽延年六字訣

學點中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gx/1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