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论证咳嗽根源
接上面一篇,我们接着来探析《四圣心源》。黄氏理论之所以难以理解,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在书中很多篇幅都谈到了六气从化的问题,并将脏腑用干支来替代了,这样写起来是极其方便的,但却给五行干支学说不精深的人阅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因为脏属阴,腑为阳,所以黄师常常以乙木来代替肝,丁火为心,己土为脾,辛金为肺,癸水为肾;而甲阳木归属胆,丙火属小肠,戊土属胃,庚金属大肠,壬水属膀胱。通过我的阅读和理解原书,我发现市面上流行的气机升降图都不太准确,因此我抽空自绘了小图一幅,如果有对此图不理解者,可参考我上篇文章,黄芽汤解,且这幅图也需要我们在自己胸中经常来运转和把玩,慢慢的应该就能通了。今天我们就着重来分析下黄元御对具体疾病—咳嗽的诊治和分析吧。 咳嗽一病,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两天我也在给全国疑似新肺炎的患者网诊,今天看了60多例,总结下来,大部分都是有咳嗽、发低热和脾胃方面的问题,所以晚上有必要就先以咳嗽打头阵,参考黄元御思想,谈谈此病的常规治疗大法。 咳嗽,按中医来讲,多是肺胃出了问题。我们可以看这个人体气机升降图,中气化生了脾胃,其中左旋是脾,带动水木向上升,而右转则为胃土,带动着肺金和胆木(藏相火)顺势往下走。肺的功能大家中基上应该都学过,是降洒水气的,从而使得津液流通,输布于全身。所以您看,正常人津液流通是没有痰的,呼吸流畅,上下气机运转也没有任何阻碍,所以也不会咳嗽。 如果是胃土出现上逆了呢?那么人体气机升降中心枢纽这个大的方向就变了,只升不降。胃的气机紊乱,首先最开始影响的就是肺,肺无通降之路,则布散水气的功能受到阻塞,所以痰涎化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这是内因所导致的。然而伤寒论中还论述了诸多外因,即外感风寒闭肺,这样肺气向外打不开,里面的气机就会更加郁阻,宣发肃降功能都受影响了,那人体的阳气(热量)既不能通过皮肤散出去,又不能在人体内部流通(温下焦),憋在胸中,所以发热、四肢凉、心慌胸闷、胸疼、接不上气等感冒的症状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如果有外感咳嗽或发热,大家都知道用大小青龙汤,但是今天我们着重来探讨下人体内部的问题,这也就是很多迁延不愈的咳嗽发生的原因。我们刚才说了,肺之所以不降,是因为中焦无下降之气。为啥胃气不往下走呢?黄元御认为这是阳明之阳虚的缘故。脾为阴土,主湿,胃为阳土,主燥,阳性善运而阴性阻滞。所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人体功能正常;湿夺其燥,则会出现脾陷胃逆,升降悖乱的现象。 《素问·咳论》中讲: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这个说的是因为多吃冷饮所导致的咳嗽之证,因为胃逆而肺寒,现代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所以你看仲景治咳,则必用干姜、细辛以散寒。 除了寒,还有一种是燥热咳嗽,是属于肺金燥而火上炎。手阳明大肠经以燥金主令,若燥气旺,则肺化气于庚金(大肠),而不化气于湿土(脾),肺气燥但是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有当胃气浊逆,胆火上升时,相火邢金,同样也会发生咳嗽。然而上焦虽然出现燥热咳嗽,而下焦却依旧湿寒。这是因为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肾水;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火升而不降,所以会表现出上热下寒的病机。 所以在治疗内伤咳嗽时,首先要考虑这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足太阴脾湿盛,肺金从令而化湿,这样的咳嗽是湿嗽;二是因为手阳明大肠燥盛,则胃土从令而化燥,胃经上逆,胆火随之上冲而邢肺,这样出现的咳嗽为燥咳。再深入的说,还是以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这与先圣仲景治疗咳嗽要义相符。因此,黄师就在仲景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基础上,做了点调整变化,即加入了半夏来平降胃之浊气,通治咳嗽之病。 姜苓五味细辛汤,组成为: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后面黄师写到:若咳嗽严重者,则发为哮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气郁闭过久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出现胆火刑金,则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若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出现嚏喷流涕,头痛恶寒者,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总而言之,咳嗽的病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所造成的。若再稍感风寒,寒邪闭其皮毛,则肺气里闭更重,咳嗽反复发作,乃至迁延难愈。此病万不可只盯着肺,虽以咳嗽为表,但还是以脾肾寒湿为本,对于这种病机,我觉得在治疗上用姜苓五味细辛汤就足够了。此方加减变化虽多,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用黄元御的话讲就是:“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gx/10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常用歌诀大全收藏好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