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少阴病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
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78.html 少阴十六: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入口即吐者,新入之饮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旧日之痰涎。此先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之象也,手足寒者,阳郁不能四达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胸中邪实,不可下也,腐败壅塞,法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 1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者,是入口即吐,不能下咽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此是心胸中浊气翻腾之象也,此先旧日之痰涎在胸,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隧道壅阻,阳郁不达,故始得之,手足寒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为胸中宿痰,壅寒不通,是实证也,实则宜泻,故当吐之。不可下也,下之败中,胃气益逆,则实其实,故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水气,干呕者,则为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温燥脾肾。 2 此胸中之实,而言少阴脏病者,是水寒不升,气逆不降,气郁化饮,填塞胸膈壅满之实也,也就是此仍是少阴病,下寒而气逆,上盛之病也。此气化寒饮者,区别火逆咽痛,其实一理,也是下寒上盛之理,也就是上盛,火盛与痰饮之别。上条提纲之胸满与心烦者,即是本条提纲之引子,水寒气逆之胸满对比水寒火逆之心烦,其实一理,你细品。 上条提纲,胸满证,即本条提纲胸满证之引子。上条胸满,为肺气不降之虚满,本条胸满,气化痰饮,胸膈壅寒之实满。皆是下寒水旺,皆是气逆不降之理,虚满与实满不同也。 本条少阴病,宿痰胸实之呕吐(入口即吐),区别于水寒土败,脾陷胃逆,呕利之呕吐。胸实之呕,不可下,胃逆之呕,不可吐。虚不可实治,实不可虚治。 3 胸中实者,《金匮》卷十六,隧道壅阻不通,可有宿物阻格而不达,是实证也。实则宜泻,当以行瘀开闭之方,除旧布新之法,排决郁陈则气降而息顺也。(此脉太过而病者)。 胸有痰饮,而手足寒者,观《金匮》卷十三,呕哕二十三,陈皮汤,二十四,竹茹汤二方则知,气不四达也。 4 少阴十一,最后一句,此提少阴咽痛吐利之纲,下分应之。本条开始分之。下寒而气逆,此下全是下寒水盛,而上气不盛。 少阴十七: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心火上腾则生烦,肾水下旺故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此属少阴也。利亡津液,于是作渴。津愈亡而阳愈泻,口虽作渴,而实属阳虚,阳虚津亡,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则少阴病形悉具矣。小便之白者,以下焦阳虚而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制水者土,土郁则克水,湿热郁蒸而小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也,土败阳亡,不能制水,故小便色白。 1 少阴脏寒,水旺土败,胃气上逆,故欲吐不吐,此是干呕之义。心火离根则生烦,肾水下旺则欲寐(水旺则欲寐,对比土燥则不眠),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此利与渴,属少阴也,利而亡津,于是作渴。津愈亡则阳愈泻,口虽作渴,实属阳虚,阳虚津亡,故引水自救也。若小便色白者,肾精失藏也,此是乳糜尿之义,少阴病形悉具,知是肾寒无疑。以下焦虚寒,阳亡土败,土虚不能制水,故小便色白。(寒疝条,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白津者,即是本条小便者,乳糜尿之义。) 2 本条,自利口渴者,口虽作渴,此属少阴。区别太阴六,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注意区别。 少阴十八: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厥冷,烦躁欲死,则中气颓败,微阳离根矣。吴茱萸汤,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1 少阴之阴脏寒,伤阳明之阳腑,脏腑俱寒,则阴极而厥逆,厥则阴阳不交,中气颓败,则见吐利,手足逆冷,微阳离根,则烦躁欲死。阳明之阳,五脏之本也,吴茱萸汤,温脏腑之寒,以回阳明之阳。证吴茱萸汤,温阳明之脏寒,降上逆之君火,以化少阴之脏寒。 论;少阴脏寒,伤阳明腑寒,用吴茱萸汤。少阴阳败,太阴虚者,用四逆汤。本条为什么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烦燥欲死之证,皆胃气不降,坎阳离根,火逆不降,散越失归也。阴旺于少阴,阳旺于阳明,少阴脏寒,伤阳明之阳也,阴极而厥也。用吴茱萸汤,温胃寒而降上逆之君火,以化少阴之寒水,用人参补中虚而升脾也。吴茱萸,最善治胃寒,胃寒则气逆不降也,少阴厥阴二经皆有吴茱萸汤,皆是阴极而发厥逆也。吴茱萸,温脏腑之寒,温经脉之寒,也是神药。 2 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阳明不败,则阳不亡。脏气不能自传,胃寒不降,气不四运也。吴茱萸握中气以运四象。此少阴之脏寒而乘阳明之腑阳,吴茱萸温胃降逆,以退少阴之寒。《金匮》卷二,五脏风寒十六: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 论;寒则我乘六气也,阳明胃腑,伤少阴之寒,阴极而厥逆。 少阴之虚烦,则吴茱萸,水寒侮土;少阴之实烦,土燥而耗心液,则黄连阿胶汤。 少阴十九: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五味、干姜、细辛,敛肺降逆,所以止咳。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利水之剂,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利缘脾阳之败,去芍药之泻脾,加干姜以温中。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生姜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二三日不已,以至四五日,寒水泛滥,土湿木郁,风木贼土,是以腹痛。土湿而木不能泄,故小便不利。湿流关节,淫注四肢,故沉重疼痛。寒水侮土,故自下利。凡此诸证,为土病不能制水,有水气停瘀故也。其人或肺气冲逆而为咳,或木能疏泄而小便利,或土湿木郁而小便不利,或胃气上逆而作呕者,皆缘水气之阻格。真武汤,苓、术,泻水而燥土,生姜止呕而降浊,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也。 1 少阴病,二三日不愈,至四五日加重,腹疼,小便不利,则知水无泄路,寒水泛滥。湿流关节,浸注四肢,故沉重疼痛。寒水侮土,脾家阳虚,故自下利。“凡”此诸证,皆是寒水之旺,土虚水停之故。其人或肺气逆冲而为咳,或木能疏泄而小便利,或土湿木郁而小便不利,或胃气上逆而作呕吐者,皆缘水气之阻格。 太阴一,太阴之为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也。利者,脾气之下陷,清阳不升,寒生于下。湿寒郁塞,木气不舒,侵克脾土,故时自腹痛也。本条腹痛自利,皆是脾病湿寒,因于少阴脏寒,寒水泛滥,土湿木郁也。附子温少阴脏寒,茯苓泄太阴之湿盛。脾气升则水气化,小便自利,水泄有路。 真武汤,泻寒水之旺,补火燥土之法。真武汤,才是真正的泻水之法,而不是什么芒硝泄水,越泄越旺。病在少阴,寒盛用附子汤,水旺用真武汤,皆是泻寒水之义。所谓泄水,湿燥脾肾,遂水寒之气也。“凡”为重点,三阴之证也。 2若咳者,加降逆敛肺之药。若小便利者,去利水之茯苓。若下利者,此是脾陷,去芍药之酸寒,加干姜之升陷。若呕逆者,去附子之温下寒,加生姜之降逆。 3为什么去附子,有点看不懂?不去茯苓,不也能行。大概就是能精简,就不多用。经方之路,大道至简。附子汤与真武汤,大概的区别就是附子汤扶阳,真武汤泄水。阴盛脏寒,则附子汤,脏寒生水,则真武汤。此寒水泛滥者,还是苓桂术甘汤有病理,土虚湿寒,则气虚不能行水,水停阻气,气逆则眩晕,气虚不能泄水(土湿木郁),小便不利,则为水邪泛滥。制水者,土也,反土者,水也。 4 本条阴盛脏寒水旺,不能疏泄,小便不利者,不用栀子柏皮,清泄膀胱湿热,而用茯苓之泄水。小便不利者,有湿寒与湿热之别。湿寒在少阴水脏,湿热在膀胱水腑。 论:本条寒水泛滥,少阴本气之旺。阴盛脏寒,而生水气,所以泛滥。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gx/10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鹤门第五期采药传奇故事之ld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