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童丨吴茱萸类方的妙用探讨及临证应用举
导读:现在我们对吴茱萸有一些偏见,认为这个药经常用不好,其实古人是用得非常广泛的!马新童老师认为,吴茱萸汤是个一级棒的方子,很多别人治不了的疾病,用这个方子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其中,“一、三、六、十二”的药物配比是关键,这个方子的剂量比例是不能轻易做更改的,因为它非常严谨,就像一个房子的框架结构,这样是最完美的。我们常常不停地加减,但很多的加减实际上是无效的加减,或者是画蛇添足。加减一定要合法度、合规矩,特别是一些标准规范的加减法,古方当中都有,储备多了,大脑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相应的联系,就能灵活应用。他让我们抛除掉一些自己的执念,用老祖宗的这些方法,如理如法地去做,做着做着,自然就上道了。马老师在文中展开讨论,列举了很多临床应用的例子,充分展现了吴茱萸类方的神奇疗效和丰富的适应症内涵。 大家都知道吴茱萸这个药,说有小毒。这个药我们经常用不好,因为我们对吴茱萸有一些偏见,而古人用吴茱萸用得非常广泛。特别是我们当前这个社会,我们吃的是啥?我们吃的是转基因的食品;喝的是啥?喝的牛奶里面有激素、抗生素这些东西。我们身体里面都是这些阴寒湿性的东西,而且我们经常熬夜是不是?而吴茱萸这个药,它有啥作用呢?你看,“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它有这么多的功效,而在《本草经集注》当中,“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这些和前面的一模一样。《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根据七八个版本来解释《神农本草经》的著作,所以叫“集注”。“去淡冷,腹内绞痛,诸冷、食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在《本草经集注》当中,又把吴茱萸的作用进一步升华了。 因为大家的层次都不一样,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讲起。“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宋本里面就到这为止了。桂林古本里面,把这个句号变成了逗号。“小半夏汤主之。”什么叫“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是喝了吴茱萸汤以后呢,反而更剧烈,呕吐非常厉害。大家见过这样的病人没有?也许大家没见过。我见过这样的病人,是我的两个学生,北京的两个学生。当时我在新疆工作,刚好到北京出差的时候。他说:“老师,我有一个病人把我搞得灰头土脸。我看到这个人呢,呕吐,‘食谷欲呕’啊。我认为他就是一个阳明虚寒证,我就用了吴茱萸汤。没想到的是,这个人呕吐没有止,反而喝完这个药以后,吐得一塌糊涂,吐得更厉害了,吐得人晕得都站不起来,只能在床上躺着。”他后来想了想,用了一个小建中汤,没想到吃完以后又吐了,他就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说:“你不是背伤寒了吗?伤寒后面有这句话,“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他说:“老师我也看到了,后面没有解啊。”我说:“你看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吗?”他说没有。我说:“它里面用的是小半夏汤。根据你讲的情况,这个病人呕吐的有水。那么呢,我建议你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用这个方子。他就听取了我的意见,给病人用了小半夏加茯苓汤来解。他说:“老师,真怪,病人吃别的药就吐,吃了这个药就不吐!”其实这里止呕的是啥?生姜。那么,大家可能会问,马老师,我这里的吴茱萸汤也有生姜六两啊。生姜确实有止呕的作用,但是降逆的作用更好的是半夏,再加茯苓把里面的饮邪一去,气和水就给它分开了。所以,“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所以你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没有临床意义?太有临床意义了!我们好多研究版本的老师就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伪书,我是临床医生,临床医生是干啥?得把问题解决掉,对吧?我们经常干一个事情,我就问病人,你吃过带有吴茱萸的药没有?特别是一些经常吃药的人,他会说:“哎呀,我没吃过”。特别是这个病人一看,舌头上有水滑,而且这个病人经常后背有巴掌大的一块有凉飕飕的感觉,经常吃上东西爱打嗝的病人,我常常把吴茱萸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一块合用。大家理解为什么了吗?原因就是这个病人如果吃了吴茱萸汤会呕吐,你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告诉你了啊,小半夏汤就可以呀!我们这里是活用了这一条。从那以后,有些病人一说他呕吐,我马上加半夏进去,马上这个感觉就不一样了。 这个吴茱萸汤,我认为是一级棒的方子。往往是别人治不了的那种病,你用这个方子,会让别人眼睛一亮啊。就四味药,这么简单?不是简单,是简约。你看这个药很关键,“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我的口诀就是“一、三、六、十二”,倍数。一,一升的吴茱萸;三,三两的人参;六,六两的生姜;十二,十二枚的大枣。“一、三、六、十二”我的学生都知道这个口诀,我一说“一、三、六、十二”,他就知道是吴茱萸汤的比例。一定要按照这个比例吗?一定要按照这个比例,效果最佳。 我们中医科学院现在多了一名中医的院士,大家知道是谁吗?这六十多年以来唯一的一个,仝小林。仝小林老师对糖尿病的认识研究非常深刻。我们国家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这些,他是主要的带头人。同时呢,他受到这个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的启发,发现用大剂量黄连的时候,60克黄连,降糖效果较好。甚至西医的化验指标,血糖啊、血脂啊、血液粘稠等等这些方面,他用中医的方法调整得非常好。所以,他在中医界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中医到底是看着化验单指标治,还是调整人体?但是我们现在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我认为他这种研究未尝不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他和古中医的思路方法是有一点差异性的。古中医的思路是什么?是以人体的生命状态作为它的最高标准,而不是以什么化验单,不太注重这个,只要保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正常就可以了。那么现代医学里的好多东西,对我们中医的冲击也很大。比如说病人来了问你,说:“大夫,我吃了你的药我的血糖能不能下来?我的血脂这么高,血液粘稠度这么高,能不能下来?”是不是经常用这种语言问我们?我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你这个血脂高也罢,什么也罢,我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f/10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医李可谈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