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伴随绵绵春雨,2月19日,我们将迎来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万物开始复苏,降水量逐渐增多,且时有寒潮。此时天气变化不定,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寒中又挟湿,对个人养生来说,做好“三防”很重要。

01

防春寒

从雨水节气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多,是寒去热来的转折初期。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容易出现“倒春寒”。

中医认为,寒邪外袭最易导致各种外感病,也容易引起多种慢性病加重。雨水节气,天地间初升的阳气尚十分微弱,阴寒湿冷,防寒保暖仍是防病养病的基本措施。专家表示,春天适当的捂一捂,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要慢慢地减衣服,不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掌握正确的“春捂”方式十分有必要。

“春捂”做法:

穿衣宜“下厚上薄”

古人认为“寒多自上而下”,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保暖;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

捂好背、腹、足底

1.背部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

2.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3.“寒从脚下起”,足部保暖身体才能真正暖和起来。

02

防湿邪

雨水后,多雨、多湿,湿气过重时,人会感觉头痛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食欲、皮肤起疹等。一些风湿病患者、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脾胃虚寒的人群容易受到这个节气影响而犯病。

因此,雨水时节要谨防湿邪入侵体内。比如出门最好带把伞,这样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潮湿下雨天要减少外出,淋雨了要马上换下弄湿的衣物;湿发、洗发后要及时吹干;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洗脸、洗手、洗脚或洗澡。

03

防脾胃病

春天万物复苏,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同时,雨水节气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此时养生要注意调养脾胃、养护肝脏,以增进身体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能力,保持肝气顺畅,阳气才能更好地生发。

在饮食上,讲究“省酸增甘,健脾祛湿”,要少吃酸味食物,以防肝气过盛;宜吃甜味食物,以健脾和胃;多食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仁、胡萝卜、地瓜、赤小豆等。此外,还应少食油腻、过咸的食物,以防加重人体痰湿,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在保健上,可以选择节气艾灸,节气灸的特点是根据不同节气的“天时”所对应人体的穴位进行艾灸,最大程度地激发经络之气,达到温通气血、调整阴阳、防病保健的功效。雨水节气艾灸可取肝俞、章门、太冲等穴疏肝理气,艾灸中脘、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等穴可起到调中和胃、健脾理气、祛风化湿、温阳利水等作用。

相关穴位示意

华神无烟灸条

华神无烟灸条是国内唯一“药准字号”无烟灸条,被中国药典收录,远销海外,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故关吉多教授在古方“太乙针”、“雷火针”及现代艾灸条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增益化裁而来,选用艾叶炭为艾条主要材料,添加有羌活、白芷、细辛、甘松和木香等原料,具有行气血,逐寒湿等功效,是节气艾灸保健的理想选择。

本文有部分内容转载仅用于知识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出品|集团品牌管理部转载|华神药业编辑|陈非周正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f/1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