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控制分析

由凤鸣叶俏波李晨光邓中甲

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栽培的)的侧根(子根),生用或制用。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通行十二经。其性走而不守。全国统编的七版《中药学》教材中归纳其功能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由于附子与他药配伍后,其作用发挥方向甚多,不少医家、学者都曾总结过附子的功效发挥方向,但都不够全面细致。本文通过统计含附子的方剂,建立数据表,结合历代本草和医案的论述,以求对附子的功效以及作用发挥方向做出详细的归纳和总结。

1研究方法

1.1资料收集

1.1.1方剂来源

本研究收集的方剂来源于彭怀仁教授主编的《中医医方精选辞典》。该书总计载方首,为载方近10万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1]的精选本,其精选的方剂覆盖了绝大多数中医古代文献和部分近现代文献,为现代公认的方剂权威著作。

1.1.2纳入标准

以含附子方药味数不超过13味(含13味)为限,共收集方。方剂相关资料如方名、方源、组成、剂量及用法记载完备,功效或主治明确。

1.1.3排除标准

方剂相关资料如方名、方源、组成、剂量及用法记载不完备,或功效或主治不明确者。

1.2资料分析

以“方名、“方源、“朝代“组成”、“功用、“主治”、“用法、“剂型、“方论、“备注”等为字段名,用Excel建立数据表。运用Excel数据栏中的筛选工具,对资料进行统计,统计各个药物与附子配伍的频次、频率,并逐类对剂量、药用部位、炮制、用法和剂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附子的功效:在综合分析数据表的数据后,结合历代本草和医家医案的论述,附子的功效可被总结为以下4方面12个作用方向:

回阳救逆(回阳救急、引火归原),助阳补火(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益肾、温养气血、助阳固表祛邪、温阳除湿、温阳敛疮、温阳通窍),散寒止痛,祛风散邪(祛风止痒、祛风止痉)。

2.1回阳救逆(回阳救急、引火归原)2.1.1回阳救急

附子大辛大热,用治虚寒所致之厥逆,甚是妥帖。《本草经读》云:“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张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时常与干姜、甘草、葱白等相配,方如四逆汤、白通汤等,后世沿用颇多。宋《妇人大全良方》中的参附汤,将附子与人参相配,引补气药追复失散之元阳,亦为益气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2.1.2引火归原

引火归原一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是中医特有的治疗肾火上升的治法之一。肾为水脏,位居下焦,内寓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景岳全书》言:“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为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矣。”引火归原之“火”指是虚阳上浮之火,也可指阴不涵阳之火,还可是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而“原”指阳气所在之处,主要指命门火宅。

引火归原法广泛用于发热、眩晕、失眠、耳聋、惊悸、咳喘、口疮等,其用药往往不离附子。《本草汇言》[2]则云:“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炎,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附子用以引火归原时,常与肉桂同用,其用量宜小。其用药途径除内服外,还有外治法。如《石室秘录》云:“如人虚火沸腾于咽喉口齿间……乃用外治之法,引之方愈。方用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此外,噙含也是引火归原的特殊疗法,如用蜜炙附子噙含咽津,用治喉痹、口疮等。

2.2助阳补火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益肾、温养气血、助阳固表祛邪、温阳除湿、温阳敛疮、温阳通窍。

2.2.1温通心阳

心居阳位,为清阳之区,诸阳皆受气于胸中。如胸阳不振或心阳虚衰,无以温煦,心脉失养,推动血运无力,可致心血瘀阻,心悸、心痛、胸痹诸症丛生;附子入心、脾、肾经,且通行十二经,即可温运心阳,又可散寒止痛。用以温通心阳时,附子常与干姜、桂枝、肉桂、麝香等同用;阴寒之邪侵犯人体,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故附子又常配厚朴、桃仁、红花、郁金、丹参等行气活血之品,畅旺血行,则心阳得复。

2.2.2温中健脾

附子入脾经,助一身阳气。《珍珠囊》云:“温暖脾胃”;《本草纲目》引王氏《究原方》:“温脾逐寒”。《局方》附子理中汤更是对后世影响甚巨。

附子用作温中止痛、除满消痞时,常与枳实、厚朴、陈皮、木香、白芍等同用;用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多配丁香、胡椒、花椒、吴茱萸;温脾止泻,多伍苍术、肉豆蔻、诃子等温脾收涩之品;温阳止血,多不离灶心黄土、赤石脂、禹余粮等,温药燥烈之性,又恐动血,故又配伍黄芩、阿胶、生地等,寒热同用,则血止神安。

2.2.3温阳益肾

附子温阳益肾之功,本草古籍载述颇多,如《珍珠囊》:“补下焦之阳虚”;《本草求真》进而言之:“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附子用于温肾壮阳、调经种子方中,多与熟地、鹿茸、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等同用;用以固精止遗、固脬缩尿,常配桑螵蛸、菟丝子、龙骨、牡蛎、韭子;补火生土,温肾止泻,多伍诃子、肉苁蓉、五味子等收涩之品。

2.2.4温养气血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指出:“附子……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云附子:“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说明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附子有增强补益药效能之功。

附子可助补气药增效,用于气虚证。盖气虚为阳虚之初,阳虚可由气虚发展而来。故气虚证除用补气药外,可酌加附子以温煦其气。附子又可助养阴补血药增效,用于血虚阴亏证。张景岳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傅梦商认为,在养阴补血药中少佐附子,可缓血分之药滋腻碍脾之性,促进运化吸收。如黏腻之熟地、阿胶之辈,得附子之温通,则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又如龟板与附子同用,滋阴潜阳,可引虚阳返窟宅,而致阴平阳秘。

2.2.5助阳固表

祛邪卫气,又称卫阳,《素问·痹论》[3]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标疾滑利,…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卫气能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司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正如《灵枢·本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阳失固,临床多见于阳衰气弱之人,易感触风寒之邪,客邪缠绵难解,或刚愈而又复患。

附子善补肾阳,对卫气虚弱,外感久治不愈者有助阳祛邪之功。无汗者多与麻黄、细辛合用,有汗者,多与桂枝、白芍相伍。此外,卫阳司汗孔开合,调节体温,附子温肾助卫阳,有助阳固表之效,正如《素问》所云“阳秘乃固。”

2.2.6温阳除湿

附子温阳除湿之功,体现为三方面:

其一,温阳利水:水湿停滞,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肾阳为膀胱气化之源,附子可温脾以制水,暖肾以主水,又可助膀胱气化,可治水气内停证。正如《本草纲目》言附子治“肿满脚气”,如治疗肾阳虚水肿,附子、桂枝常相须为用,方如金匮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水肿,附子、白术多相伍使用,方如真武汤。

其二,温阳退黄(阴黄):黄疸一证,有阳黄者,有阴黄者。阳黄多由邪热与脾湿相合所致,阴黄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来。附子能温脾暖肾,与干姜、白术、茵陈相配,为温阳退黄的常用结构。

其三,温阳除痰:阳虚生寒,阳气失于温煦,津液停滞,可致痰饮凝滞。痰饮为阴邪,得温则化。附子能温一身阳气,健运脾阳以消生痰之源,正谓“离照当空,阴霾自除”,则痰湿自消。附子温化痰湿,多配伍半夏、天南星、杏仁、桔梗等化痰散结、宣降肺气之品。

2.2.7温阳敛疮

附子通行十二经,温一身之阳气,又入脾经以温养四肢皮肉,善化阴凝,还可振奋阳气,升阳解毒,托毒敛疮《神农本草经》首载附子可治“金创”。《本草经疏》阐释曰:“其主金疮,亦谓金疮为风寒所郁击,血瘀不活之证,而非血流不止之金疮也。”附子所治疮疡,多因阳虚或阴寒所致。或适用于疮疡肿毒正气已虚而毒仍盛阶段,证见肿疡局部平塌,肿势散漫,体虚不能托毒外出,致使难溃难腐,或溃后坚肿不退,脓水清稀,新肉不长者。又用于脾肾阳气不足,四肢失温,复感寒湿之毒邪,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遏,四肢失濡,皮肉枯槁不荣,甚则溃烂之脱疽。还可用于痔瘘、肠风等年久不愈,证属阳虚寒凝者。常配黄芪、桂枝、升麻等温阳益气解毒之品,收效甚捷。

2.2.8温阳通窍

耳为肾之外窍,肾气上奉温养耳窍以司听觉。《济生方》云:“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本草拾遗》曰:“附子醋浸削,如小指,内耳中,去聋。”附子兼能入脾、肾经,温肾阳,化湿浊,温阳通耳窍力佳,多与葱白、磁石、菖蒲同用。此外,肺主气,开窍于鼻。肺气不足可致鼻窍不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纳气之根。附子温脾益肾,肺脾肾相互滋生,则气充而鼻窍通利,多与苍耳子、辛夷同用。肾为阴阳之宅,其脉上行沿喉咙抵舌两侧。肾中元阳循经上承,温阳咽喉则咽通喉利。若肾阳虚衰,阴寒内侵结于上,寒滞于咽喉则咽部不利,或痒或喑。附子用治咽喑,多伍用麻黄、细辛。

2.3散寒止痛附子散寒止痛之功效很早就得到了肯定,如《本经》云:“治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风寒湿相兼为痹,附子既能散寒除湿,又能祛风,为蠲痹之要药,诚如《本经逢原》曰:“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开肢体痹湿痿弱,……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用治风寒湿所致痹症,附子常用以为主药,酌配川乌、桂枝、干姜、白术、川芎等。

2.4祛风散邪(祛风止痒、祛风止痉)附子为川乌的侧根,古代本草多认为附子偏于散寒,川乌偏于疏风。如《本草纲目》曰:“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若是风疾,即用川乌”。但附子用治风疾的记载并不少见,如《金匮要略》头风摩散,即单用大附子1枚为散,沐浴了,于患处摩之,令药力行。用治大寒犯脑。

附子祛风散邪的功效发挥方向主要有:其一,祛风止痒:风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见皮肤瘙痒不绝。止痒必先疏风,附子辛而能散,配荆芥穗、防风之辛散透达之品,有祛风止痒之功。方如宋·《圣济总录》紫葳散,紫葳30g,附子15g,每次3g,蜜、酒调服,一日二次,凉血疏风,祛湿止痒,主治风瘙隐疹。

其二,祛风止痉:风为六淫之首,风邪致病,多有兼夹,或夹寒,或夹湿,风邪侵袭人体,中于经络可致半身不遂,着于肌肉、筋骨、关节,可致屈伸不利,麻木挛急。外风所中之人,多有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故风邪得以乘虚入中。附子温壮阳气,能振奋正气,且能辛散风邪,常与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同用,以祛风止痉。

方如宋·《圣济总录》附子煎:附子g,黑豆g,天雄g,防风90g,天麻、川芎各g,黑豆酒煮取汁,余药锉细与黑豆药汁同煎如稀汤,每次1匙,空心用热汤或温酒调下。功能温阳祛风,柔风。主治四肢不收,腹中拘急。

3结论本课题从数据整理的角度出发,首次系统详尽地总结了附子在复方中的功效及通过配伍后的作用发挥方向。除公认的功效外,首次详细阐述了附子通过配伍后的温养气血、祛风止痒、祛风止痉之功。其祛风止痒之功,与清热凉血之品相配,可清热疏风,与温散之品相配,可疏风散寒。

而其祛风止痉之功,又可分为祛外风和平内风两类。盖外风所犯之人,素为阳气不足,脉络空虚,故风邪得以乘虚而入。附子与祛外风之品相配,则善辛散祛风。而阳虚者脾胃不健,生化减弱,中阳不振;或人体先感受阴寒之邪,留而不祛,伤及人体阳气或过用寒凉之品伤及脾阳,以至阳气虚衰,土虚木侮而成动风。附子配伍温补脾肾,暖肝柔筋之品,则可治疗柔风。

《景岳全书》[4]曰:“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引补气药行十二经”;附子气味俱厚,通行十二经,其性可浮可沉,故功效发挥方向很多,但都是在具体的配伍环境中体现出来的。掌握相关的配伍药物,对灵活运用附子,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彭怀仁.中华医方精选词典[S].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任廷革,点校.黄帝内经素问(新校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4]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f/1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