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Asarumsieboldii)来自于马兜铃科,细辛属。其中Asarum,a无+saron枝,指植物体无茎。

根及根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中风不省人事《图朝药》。

和植物圈的朋友相处时候,总有很多段子。比如之前夸队长,你真细心。他回,啥细辛,我还杜衡呢。因为细辛和杜衡是一个属的。

植物分类讲界门纲目科属种,前面的太大。我们一般记后面的,科和属。还记得大一我们还没开植物课程的时候,找了许多植物类公开课自学。

上面有个老师提到,植物来自于同一个属,就像我们和兄弟姐妹有同一个爸爸。来自于同一个科,就像我们和表哥表姐一样有同一个爷爷。

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植物的世界很有意思,也很有规律。一个属的植物,往往是在一个相同的花型下面做着各种排列组合。颜色,大小,顺序不同,组合成新的种。

当然有的属,种间差异较大。而有的属,种间差异较小。对于后者,在鉴别的时候会经常出现模拟两可的情况。但好处是一看就能找到他的家族,比如各种紫堇。

然后我们来说今天的细辛吧,细辛属下面有许多种细辛。图片中的细辛也是镇坪那边运过来的,去年就有了,所以是个多年生的植物。

细辛的花和其他植物的花不太一样,他在靠近泥土的位置,还被叶子遮住。他似乎不需要招蜂引蝶呢,细辛是个多基源的药材。

入药后叫细辛,但他的植物来源有许多种。根据《中国药典》(版一部):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还有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的观点。

有关现代细辛药用部分的差异,朱氏认为古代细辛药用部位取之于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细辛资源逐渐减少,随之将细辛地上部分也一并入药,因而现代细辛用药部位演变为带根全草。

研究人员通过对三种细辛的全草及根所含挥发油的对比实验,认为细辛根的挥发油含量远高于叶,若入药全草(根与叶并用),细辛叶的比例当不能超过50%。

结合相关文献,笔者认为现代细辛入药当以根为上选,临床使用细辛也应使用辽细辛或华细辛的根。若以全草入药,其用量宜适当增加。

细辛最早见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在该书中被列为上品,云其“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

明确指出了细辛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症,成为后世医药学家应用的依据。但纵览后世临床,细辛多用于咳逆、头痛、风湿痹痛等病症的治疗方剂中。

而其可治疗“脑动”、“死肌”,且作为上品,“久服明目”等功效却似乎未被重视,当今临床所用甚少,值得研究探讨。

细辛的介绍就到这里啦,看到后台有问我关于怎么治病,怎么用药的问题。这,我要敢看,您敢相信吗?我们学药的和学医的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学医的可能不那么懂植物,所以我们学药的也不那么懂医疗。我们是他们后面的人,因为我的专业是中药资源与开发,所以我更倾向于去中草药种植基地把控药材质量。

在源头做我本职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中医又是很深的一门学问了,不学个很长很长的时间,摸清楚,我是断不可乱来的。

所以我这里,目前只是为了了解植物可能的开发价值和利用方向。至于怎么用怎么开发,如何形成产业化,那就看读者啦。

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那么多,觉得有意思就一起努力呗。觉得没什么意思,就看看,了解了解,当做课外知识也不错。

我喜欢看央视七套的科技苑,里面各种种植和我的专业最接近,会在里面吸收蛮多有意思的想法。

但中医真的很有趣,偶尔会听些中医讲的课。记得之前有个老师说道痰字里面有两个火,痰是人体的津液被火熬干了,所成。所以要泻火。

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之后会不会往中医方向发展,那是后话了。不够我很喜欢知识,若以后有机会与老中医交流,然后和中草药碰撞出一些火花那是极好的。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

参考文献:

(1)细辛的应用源流及配伍方法探讨罗进南京中医药大学

樊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f/1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