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特效穴不用医生开药方

.08.17

灸命门穴:提高身体免疫力

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及长寿穴位之一,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肚脐相平的区域。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脊连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灸此穴可增加体重、提高抗寒能力、促进细胞DNA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该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指压时,有强的压痛感。

宜采用温和灸。施灸时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合谷穴:镇静安神调气镇痛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它的位置在大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2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宜采用温和灸。施灸时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涌泉穴:引火下行好养生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对此穴位经常艾灸,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

养心安神、补肾壮阳、益寿延年。

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灸关元穴:治疗虚损强壮身体

关元,经穴名。出自《灵枢·寒热病》。《图翼》说: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扁鹊心书》说: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该穴位于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宜采用回旋灸。施灸时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灸足三里穴:滋补身体壮身心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灸足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

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该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灸大椎穴:疏风散寒消疲劳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该穴位于颈部下端,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正坐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者即是第7颈椎,其下为大椎穴。

宜采用回旋灸。施灸时,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太冲穴:人体健康的总开关

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太冲穴主要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果经常灸这个穴位的话,可以解毒养肝,行气解郁。对防治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都很有好处。

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

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三阴交穴:调理脏腑活经血

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经常进行三阴交艾灸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到健康长寿。

该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穴时,正坐屈膝成直角,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

手执点燃的艾条对施灸部位,施以温和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左右。

灸神阙穴:调气血和阴阳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一穴称为水火之官。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在此穴施灸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可益气延年。

该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或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每次3-5壮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

灸气海穴:调理冲任,益气补肾

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

该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宜采用回旋灸。施灸时,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7次为一疗程.

灸阳陵泉穴:调血通络,行气解郁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艾灸阳陵泉穴具有降浊除湿、通筋活络、舒肝利胆,强健腰膝之功效

该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的凹陷,为取穴部位。

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左右。

如果需要购买我们的艾灸产品,可以实别下面的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儿童白颠疯怎样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l/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