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有事没事的时候,可以多读读中医方面的书,比如《走近中医》,比如带译文的《黄帝内经》等等。

其实不了解中医,也不能怪大众,中医科普不够,真正的中医人才缺乏,而且鱼龙混杂,外行人根本不知真假。近些年还稍微好点。而且一些错误的理念深入人心,比如感冒多喝水,比如感冒只知道抗病毒,比如牛奶蛋肉越多越好,一味追求见效"快"等。

孩子的成长就应该顺应其自然之性,孩子如同初生之幼苗,长势好,但是不能吃得太好,要吸收得好才行,健脾和胃如同给幼苗松松土,不使土壤板结,这样才能长得好。长得好才能扛得住外邪。感受外邪要分寒热,表面的热,比如舌红,咽痛,发热,面色红等等,不一定是热证,有时是寒证,反而需要用温药。本身受凉而发热,再用凉药,会使寒上加寒。症状的消除并不代表疾病的痊愈,举个简单的例子,腰痛,开止疼药后腰不疼了,但并没有好。鼻炎,皮肤病,扁条体炎等一些头面窍道的疾病,有不少就是感冒治疗不彻底所致。

用正确的方法治疗后症状消除才是恰当的治疗。一些疼痛类的疾病,用止疼药可以达到完全没有症状的地步,但于疾病无益,只是减轻痛苦。

中医是用自然的方法,使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恢复自然状态。比如橘井中医的理念:不做专家,只做健康的服务者、引领者、陪伴者,用简便验廉中医药方法帮助更多人、更多家庭回归健康、保持健康,让更多人少生病、少吃药、医院、远离病症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11.17

手足干裂的小方

秋天比较干燥,冬天更是如此。有些人的脚,容易出现干裂,疼痛。当年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小方子。

丹参15紫草10赤芍10生地10,食用油浸泡一昼夜,热锅上煎至药材变焦黄,停火,滤出药油,局部涂抹。

还有一个办法,等量猪脂油和桃仁(捣烂如泥),将二者混合,局部涂抹。

有这些问题的朋友可以用用,也不贵,唯一不好的就是有点油。

.11.18

方名趣谈(文章来自网络)

26个字母能排多个英语单词?数以几十万计!而上万味中药能排多个方子,数以亿计!仅常用的味中药,排列组合起来也得以千万计。所以,中医里的方子是非常多的。明代的《普济方》是官修的一本方剂书,它载方竟达首。而当代人编写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上自秦汉,下迄年底,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是一部方剂学大型工具书,是对有史以来中医方剂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总结。这么多方子,它们是怎么命名的呢?起名可是个技术活。下面,简单列举几类,虽挂一漏万,但抛砖引玉,可粗略了解其一二。

一、直接命名法。如麻杏石甘汤,见名知药,本汤是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二、君药命名法。如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黄土汤之类,本类方剂,虽然有那么四、五味中药组成,但打头的委以重任的中药分别是麻黄、桂枝。所以,以君药来指代全方。

三、以功效命名法。如止嗽散、涤痰丸、止痛如神汤、清金化痰丸、温脾汤、温经汤、解郁丸、缩泉丸、牵正散、八宝美髯丹等。这类方剂,见方就知其功用,也是一味很实用的命名方法。但个别有例外,如温胆汤,虽名温胆,实则清胆也!

四、艺术化的命名。这类方剂,流传的年代较为久远,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如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其青龙者。东方之神。属木而主疏泄。犹天地之阳气郁伏。至春木行令。则阳气上腾而为风。阳气鼓动。雷雨满盈。而郁结之气得伸矣。白虎者。西方之神。属金而主清肃。天地之暑热郁蒸。至秋金行令。则天气下降。凉风荐爽。玉露沛零。而郁热之邪解矣。真武者。北方之神。属水与火。故玄武之中。蛇附焉。即坎卦一阳居于二阴之象也。坎本坤体。以坤体之中。干阳居焉。所以专主闭藏其阳气于寒水之中。而为龙蛇之蛰。故曰潜龙勿用。若夫失精泄汗。阳气外泄。真火虚衰。无根失守。亢害上炎。下焦虚冷。厥逆惕。故以真武汤救之。导使归源。令龙火潜渊。然后波恬浪息。

以上四类是较为常用的命名方法。还有下面一些比较奇怪的命名方法。

五、以服药时间命名。如鸡鸣散。

六、以方剂中药物的采收时间命名。二至丸。

七、以方剂中药物的配比命名。如六一散。

八、以成药的颜色命名。如桃花汤、黑锡丹、青黛散等。

九、以药效的比喻来命名。如咬头膏、失笑散、补阳还五汤、弃杖散、虎潜丸、济川煎、小儿万病回春丹。

十、以传说故事命名。如打老儿丸等。

.11.19

经方与经方派

一般情况下说起经方,主要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子。对经方的描述,不外乎组方严谨,配比合理,药简力专,出神入化,方证病机针对性强,思路缜密而又圆机活法,久经临证考验而疗效不衰,且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是足堪师法的千古名方等等的描述。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书被称为方书之祖。

经方派主要是指善于运用经方并且以经方为主的一些医家。看经方派的医生看病,有时候觉得非常过瘾,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看着一堆症状,有时几味药就搞定了,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就三味药,不管是什么病,只要符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符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状态就可以用。当然有时候药味也比较多,比如鳖甲煎丸,薯蓣丸等等,但一般都在十味左右。不管现在还是古代,常有医家说古方不能治今病,现在的医家更是这样说,古代的人比较单纯,现代的人比较复杂,那几味药能治住病?其实要是有机会翻翻《伤寒论》《金匮要略》书就会发现,有些条文描述得相当复杂,但治疗就几味药。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就六味药。

经方配伍严谨,有时候加一味减一味药,整个方子的治疗效果就变了,甚至药味没变,只把量变了一下,就完全不一样。以至于后世医家有经方不轻易加减的说法。

治疗疾病,有的时候需要少,单刀直入,多了反而多方牵扯,不能起效。就像想干成一件事一样,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当然有的时候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

经方派医家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有的时候几味药很便宜,当然有的时候也贵,但是医生也没办法。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当然用简单的。

.11.20

关于疗效快慢的问题

总有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这并不是中医本来的样子。

有些疾病,中医治疗快;有些疾病,西医治疗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治疗起来都不快,比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等等。

中医治疗快的,比如外感病,就是感冒之类的,有些人可能觉得不相信,这次新冠疫情,中医起到很大的作用,明显缩短病程。包括一些疼痛,一些急发病,以前中医的丸丹膏散,包括针灸等等,有时就是救急用的,比如急性腹痛针太冲,有时能达到针入痛止的疗效,胃痛按至阳穴,痛经按十七椎(腰5椎体附近压痛点),有时你拿药的功夫可能就止住疼痛了。汤剂也一样,古人形容疗效快,说覆杯而愈,如汤泼雪等等。中医不等于中药,更不等于汤药,中医向来是开放的,兼容并蓄的,只要中医的核心不丢,完全可以采用现代的技术,汤药麻烦,有颗粒剂,甚至每顿喝多少都能分得好好的,冲一下即可,疗效也是可以的,并不一定要熬着喝。一些中成药,只要运用得当,也是可以救急的,随后我会专门整理我常用的中成药,包括一些口感好适合孩子喝的。比如上面的小柴胡颗粒,杏苏止咳糖浆,运用得好,可免输液打针之苦。

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急性病,有些是真治不了,有些能治但不敢治,比如一些疾病的诊治只把西医的治疗写进规范或诊疗指南里,你按规范治,按指南治,即便治不好,有法律保护着,你是按规矩治的,没有出错的。但你用中医就不行,没把中医写进指南或规范,你敢用中医治吗?就像现在,非发热门诊医生不得接诊发热病号,哪个医生敢以身试法!由于种种原因,中医没落了,但近几年还是好多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了。国家为什么要限制输液,也是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西医治疗快的,有很多,就不举例子了。

我常说,有时我治疗效果不好,并不代表中医治疗效果就不好。我只是一个不断学习中的小中医而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gx/1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