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18.html

1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方见上)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方见上)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杂病论》

平脉法第一,血偏衰者,则脉涩。

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伤寒杂病论》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四圣心源》

阳脉和阴脉指哪里?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伤寒杂病论》

在《伤寒论》的语境里面,阳脉指寸脉,阴脉指尺脉。

阳脉涩阴脉弦,是少阳血分虚掉了。少阳胆这边出了问题,就会克脾胃,引起肚子疼。先用「小建中汤」,如果病没好,再用「小柴胡汤」。

感冒的时候,如果发现病人体质虚,是虚劳底,开「麻黄汤」之前就用「小建中汤」打底;开「小柴胡汤」的时候,也可以先用「小建中汤」来打底。

「小建中汤」能不能解决阳脉涩,阴脉弦,这个不好说;但处理肚子疼概率可以有八成以上。从五行的风木克土,对应到五藏的肝胆克脾胃,以《辅行决》来看,「小建中汤」泻肝建中土很好用。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辅行诀》

三两桂枝和三两生姜辛补肝,六两芍药酸泻,二两甘草和一堆麦芽糖甘缓,十二枚大枣转辛锐之气为柔润滋润之气,这样补泻得宜,肝木调和,当然就不克脾胃了,肚子疼自然也就好了。

再说六两芍药,会很让人放松,把什么平滑肌,还有纠缠在一起的肠道全部松开。所以处理肚子疼,经方里面会重用芍药,就算转到「小柴胡汤」,也是要去黄芩加芍药的版本。

而且「小建中汤」里有「桂枝汤」的主结构,可以散风邪,只是被六两芍药把药力压制在了中焦,来散掉脾胃消化区域的风邪。也就是说,「小建中汤」在补虚的同时给邪气开了一个口子,所以在某些感冒症状下,还是可以用「小建中汤」。

一般来说,感冒期间可以吃的补药,有条件限制的是「小建中汤」,没有条件限制的是「薯蓣丸」。

古中医派健脾,会放细辛、荆芥和防风这些散风邪的药,他们会说脾胃这块的问题,把风邪散掉,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反而后世方的「四君子汤」这一路,药性呆呆的不太好用。

少阳血分虚掉了,怎么补?

其实很简单了,去补少阳再往里面的区域——厥阴的血——补肝血就好了嘛。

「小建中汤」就挺补肝血的,六两芍药可以把血收回肝脏里面藏起来,所以吃完「小建中汤」会困,会胃口大开,体质也提升明显。如果觉得「小建中汤」不够补,那么可以再加点当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当归建中汤」原方里面是没有麦芽糖的,可以把麦芽糖加上去。

关于麦芽糖,还是JT叔叔解释得透彻:

小建中汤多了一味麦芽糖,就像做了一个炉灶,让烂肉桂热性慢慢烧。

仲景方里面凡是说建中这个方剂,一定是有麦芽糖的。

建中这二个字和麦芽糖是划上等号的。麦芽糖何德何能,可以担当这么伟大的方剂的名字呢,太普通了,不容易觉得麦芽糖入药的时候有什么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麦芽糖比较好消化,当然不如单糖那么好消化。有人自作聪明放蜂蜜,效果不太好。麦芽糖以中医的药性来说,谷子,麦子发酵,上面是酒,下面是麦芽糖。在谷子的质地变化过程中,酒和麦芽糖是相对的存在。酒在中药干什么的,(药材)用酒炙过就可以冲到头上。生地黄走的很慢,用了酒就能走得通,加强药性的活性,能够走的快一点。麦芽糖是味道浓厚的,浓浊的东西,加了这个东西,更加下沉一些。桂枝汤本身就是活性非常强的药,桂枝汤结构,很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结构,加了麦芽糖之后,除了滋补的效果,还能够更加往下压。生命力是抽象的东西,当我们把生命力压到肚脐以下,像练内功一样,聚集在丹田,气海,关元这些地方,一旦活化的功能在小腹这个部分,就会补命门火。一两烂肉桂的药性,都让麦芽糖压到下面,调节小腹的循环,本身就是补肾的。

那我们看麦芽糖的另外一个层面的作用。麦芽糖是黏黏的,流动的,他所补充的能量,是流动的,比较会入到血分,让血分得到帮助,小建中汤,跟其他补药比起来,滋阴效果很好。张仲景的虚劳,多半是阴虚有火的现象。喝了一贴小建中汤,就马上凉下来了。他的药性哦,小建中汤很补中焦,胃口变好。对中焦是蛮滋补的效果。

我想我们在研究他的时候,逻辑上可以用消去法,要调补中焦嘛,是不是可以加白术,黄芪,人参,但是呢,如果你是用白术类的东西,白术是祛湿的药,当一个人血虚的时候,用白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到底是燥药,吃着吃着,就有青春痘和暗疮。变得容易结出来,白术虽然能够祛湿,只能让肠胃变得滋润。黄芪,黄芪的药性不能凝聚在里面,往外冲,所以这种中焦虚,补中益气汤吃到脚软,气往上提的,肾不够强的人就会虚掉了。又或者我们说补气黄芪往外跑,用人参会怎样呢,人参会补里面,滋润,但是,人参的滋润只限于气分的范围,补充的津液是气分的事情。小建中汤的心阴虚,还用不到地黄,但是要用到麦芽糖。

所以我们用这样的消去法呢,一样一样剔除,只有麦芽糖是好用的。麦芽糖补到血,让血能够流动,但是没有活血化瘀的,白芍还有点。麦芽糖只是润而已,补虚乏,止渴,去血。麻黄汤所需要的小建中汤,麻黄九禁的体质会得到改善。心阴心阳都够了,下焦也旺盛了。从心肾和中焦脾胃的角度看到的小建中汤。

——JT叔叔

2

从「小建中汤」开始补肝。

有医家的观点,说中国人的肝不能补,容易爆。

胖叔持保留意见。如果拿枸杞子和黄芪来升补肝阳,当然容易爆——国人的肝,要先疏后补,大补肝阴小补肝阳。

在经方的世界里面,疏肝的是桂枝;后世方疏肝,用的是三到五钱的柴胡。

「小建中汤」是一包很补肝的药,前面从《辅行决》关于辛补酸泻甘缓的定义里面分析过了,对肝来说,「小建中汤」有补有泻,有缓急——六两芍药把血抓回肝里面藏起来补肝阴,再来一场黑甜的睡眠,超补肝的有没有?

而且,补肝先实脾,「小建中汤」二两炙甘草定中焦,一堆麦芽糖健脾建中,调和肝脾非常到位。

综上,「小建中汤」能够处理心悸而烦——可以补心阴,补心阳;能建中——可以补脾胃,补肾阳;同时又是疏肝补肝的药。

张仲景把「小建中汤」当做很重要的虚劳药来用。跟后世方的补药相比,有「桂枝汤」打底的「小建中汤」,走得比较通透——「桂枝汤」通营卫,有疏有补;而时方世界的「四君子汤」就比较容易被束住,就是药性卡住了,呆呆的,补不进去的调调。

JT叔叔说可以从「小建中汤」里面拆出两个方子,一个是「补中益气汤」,补脾阳;一个是「归脾汤」,补脾阴。

简单说一下,「补中益气汤」主要是用黄芪和人参提气,然后用升麻把浊邪清掉开路,小剂量的柴胡疏肝,陈皮理气,这样气就提上去了——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脾阳就工作得很好。

「归脾汤」呢,有「酸枣仁汤」的影子,也有西洋参和龙眼肉的「玉灵膏」组合,再用木香芳香醒脾,白术健脾燥湿,是一包比较润又容易消化的滋阴药,可以补到心脾之阴,补心脾的血,健脾统血,也有养神安眠的功效。

3

条目描述的「小建中汤」服用方法里又说了个“呕家”——喜欢呕吐的人,这个有点难理解。偷懒解释的话,就是「桂枝汤」的禁忌了——酒家不适合用「桂枝汤」,温热粘腻的「桂枝汤」和「小建中汤」会让身体更加湿热。所以湿热的人,湿热的地区,不适合用「小建中汤」——比如深港一年有多天就没法吃「小建中汤」。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见上)

——《伤寒杂病论》

这个条目不用太用力去解读,大概就是低血糖,早上没吃饭就被抓去开晨会两小时的调调。

血糖低得全身细胞都在喊饿,饿得心里发慌,饿得心咚咚地跳,好想来一碗桂林米粉压压惊!

一个人感冒了几天,跟你说心悸心慌心烦,会不会想到用「小建中汤」……这时候要问一下病人胃口怎么样?心慌像不像肚子饿的那种心慌?如果胃口不好,心慌有点空虚寂寞想吃东西却吃不到的心慌,那就可以用「小建中汤」,也可以用红糖姜水替代;如果胃口还好,心悸心慌是感觉心下有东西顶上来的心悸心慌,那要去清痰,我们等到《伤寒论·胸痹篇》再讲。

原创声明:

『经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gx/1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