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午三 分合难破 分四

未初 破因舌生 二 破因味生 三 破因空生   四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此破识因舌生。若谓舌识,单因舌根所生。不藉味尘,自能了别其味。即以舌为识之界者。则诸世间,甘蔗甜味,乌梅酸味,黄连苦味,石盐咸味,细辛药名,生姜肉桂药品,此三种皆辣味,都成了无有味。倘无有此等味尘,来合汝舌。汝自尝其舌,究竟还是为甜耶,还是为苦耶。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此明舌性,有味无味俱非。承上云,若自尝其舌,舌性是苦,谁来尝汝之舌,而知其苦也。苦字该甜等诸味。盖舌不能自尝其舌,如眼不能自见其眼。又孰为知觉,其舌是苦耶。若谓舌性非苦,即无有味。则味自然不生于汝之舌。云何可立识界耶。

未二 破因味生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若言舌识,单因味尘而生者。识自然就是味。味不能自知其味,同于舌根,应不能自尝其舌。既不自尝,云何而能识知,是有味,而非有味耶。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又味尘类广,一切之味,元非一物所生。以能生之味尘,既从多物而生。而所生之识,自应从味亦有多体。如母多,子亦应多。此以味多,而破识一也。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设若识体是一,其体必定因味生者。所生之识是一,能生之味,应亦非多。如世间盐之咸,水之淡,蔗之甘,姜之辛,亦该酸苦,是为六味总相。和合俱生变异,是六味别相。如豆面盐水,合而为酱,是为和合。如黄连生来便苦,其味与物,俱时而生,谓之俱生。如变生成熟,异其本味,如炮炙煎煮之类,皆名变异。种种诸味,皆当同为一味,亦应无有分别。如子一,母亦应一。此以识一,而破味多也。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识以分别为用。承上诸味既合为一,则无咸淡甘苦酸辣之分别。能生之味,分别既无。所生之识,分别亦无。则不应名之为识。云何复名,舌味为缘,生汝中间舌识界耶。

未三 破因空生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以上根生尘生,二俱不成。恐计从空而生。然空性顽钝,故曰,不应以无知之虚空,生汝有知之心识耶。

未四 破和合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若以舌根味尘二者,和合生汝舌识者。舌是有知,尘是无知,一经和合,体性纷杂。如世间水土和合,水失流动之自性,土失干燥之自性,故曰元无自性。能生根尘,自性既无,云何识界,可从而生。本科四性推检无生具足。不因舌生,是不自生。不因味生,是不他生。不因空生,是不无因生。不因舌味和合生,是不共生。三分文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舌界,即舌识界。前三科系尘为名,曰色识界声识界香识界。此科并后二科,系根为名,曰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余同上可知。四舌味识界竟。

(接上期)本堂讲解:

请大家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好,我们继续学习圆瑛法师《首楞严经讲义》继续学习经文“别破”的第四部分:舌根味尘舌识界。经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标明举出,舌根味尘舌识三界。   第二部分:同时征问阿难尊者:舌识到底是因舌根所生,以舌根作为识之界限,称名为舌识界?还是因味尘所生,以味尘作为识之界限,称名为味识界?第三部分:针对于舌识,单独因为舌根而生,单独因为味尘而生,舌根味尘和合共生,分三个方面问难破除。   第四部分,总结舌根味尘舌识三界,相上虚妄,性上真常,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首先学习第一部分。 此处经文,标明举出,舌根味尘舌识三界。佛陀依旧从阿难尊者,过去所听闻明了的权教因缘法,来作提问。正是因为,舌根与味尘,相互对待,互相为缘的缘故。舌根是增上缘,味尘是所缘缘。二个缘相互合在一起,舌识生在其中。因此宣说:“生于舌识”。这样一来,舌根味尘舌识三界,得以形成。继续学习经文“舌味识界”的第二部分:同时征问阿难尊者:舌识到底是因舌根所生,以舌根作为识之界限,称名为舌识界?还是因味尘所生,以味尘作为识之界限,称名为味识界?此处经文,针对于,舌根味尘舌识三个方面,唯独征问舌识。还是三法从要破。舌识既然已经破除,舌根味尘舌识,三者之间的界限,自然就没有了。承接上面经文,如来征问阿难尊者:这个舌识,到底是因舌根所生,以舌根作为识之界限,称名为舌识界?还是因味尘所生,以味尘作为识之界限,称名为味识界?因为根和尘,各自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是随自法作为名字。识却没有自己的名字,如果不与根尘维系在一起,就什么也不能分别。现今因为权教义理,根和尘都能够产生识,因此,从根尘两个方面来作征问。继续学习经文“舌味识界”的第三部分:针对于舌识,单独因为舌根而生,单独因为味尘而生,舌根味尘和合共生,分三个方面问难破除。经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破除舌识因为舌根产生。第二部分:破除舌识,因为味尘产生。第三部分:破除舌识,因为虚空产生。第四部分:破除舌识,舌根味尘和合共生。   首先学习第一部分。此处经文,破除舌识,因为舌根产生。如果说,舌识单独因为舌根产生。不凭借味尘,舌根自己,就能了知分别味道。这样一来就是以舌根,作为舌识的界限范围。既然舌根自己,能够了知分别味道。那么世间的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生姜肉桂,等等这些味尘,都成了没有味道。甘蔗属于甜味,乌梅属于酸味,黄连属于苦味,石盐属于咸味,细辛是药物的名字,生姜肉桂是药品,这三种都是辣味。既然你的舌根,自己能够产生舌识。倘若没有这些味尘,与你的舌根合在一起。你尝一尝自己的舌根,到底是甜味还是苦味?此处经文宣明,自己品尝舌根之时,舌根之性,不管是有味道,还是没有味道,都是错误不能成立。承接上面经文:你自己品尝舌根,舌根之性如果是苦味。那么是谁来品尝你的舌根,知道舌根是苦呢?“苦”这个字里面,包括酸甜等等味道。因为舌根之识,不能自己品尝舌根。就好比,眼根之见,不能反过来看到眼根一样。这样一来,又是谁觉知舌根是苦呢?如果说,舌根之性不是苦味,那就是没有味道。那么这个味道,自然不产生于你的舌根。这样一来怎么可以确立,舌识的界限范围呢?继续学习经文“分合难破”的第二部分:破除舌识,因为味尘产生。如果说,舌识单独因为味尘产生,味尘产生的舌识,自然就是味尘。味尘产生的舌识,不能自己觉知味尘。就像舌根产生的舌识,不能自己品尝舌根一样。既然,不能自己品尝自己,怎么知道,怎么确定,到底是有味道,还是没有味道呢?另外,味尘种类繁多,所有的味道,本来就不是一个物体产生。正是因为,能够产生舌识的味尘,既然从众多物体产生。那么味尘所生的舌识,自然应当随着众多味尘,也有众多之体。就好比,众多的母亲,有众多的子女一样。此处经文用味尘众多,来破除,味尘产生的舌识只有一个。假设,味尘产生的舌识之体,就是一个。这个舌识之体,必定是因为味尘产生。味尘产生的舌识之体,既然就是一个。能够产生舌识的味尘,也应该就是一个,不应该是众多味尘。比如世间,盐是咸味,水是淡味,甘蔗是甜味,姜是辛辣味道。这里面省略了酸味苦味,也就是酸甜苦辣咸淡,这六种味尘总的相状。和合俱生变异,是六种味尘的分别之相。比如,把豆面和盐水,合在一起,做成酱,这就是“和合”。比如,黄连生来就是苦,黄连的苦味与黄连同时产生,称之为“俱生”。如果,把生的变成熟的,不同于本来的味道。比如,经过炮炙煎煮之后,都称名为“变异”。因为舌识只有一个,那么种种的味尘,都应当是一个味道。既然是一个味道,也应当,没有酸甜苦辣,没有和合俱生变异,这些分别。就好比,子女只有一个,母亲也应当只有一个。此处经文,用味尘产生的舌识只有一个。来破除,舌识是众多味尘产生。舌识,以分别味尘作为功用。承接上面经文,一切味尘,既然合而为一。这样一来,就没有酸甜苦辣这些分别。能够产生舌识的味尘,酸甜苦辣这些分别,既然已经没有了。味尘所产生的舌识,分别味尘的功用,也应当没有了。这样一来,就不应当称名为舌识。怎么还会称名为,舌根味尘作为缘,产生中间的舌识界限范围呢!继续学习经文“分合难破”的第三部分:破除舌识,因为虚空产生。因为上面经文,假设舌识从舌根产生,假设舌识从味尘产生,都已经被破除。唯恐计议执着,舌识是虚空产生。然而虚空之性顽钝,因此宣说:不应当以没有觉知的虚空,产生你这个具有觉知的舌识。继续学习经文“分合难破”的第四部分:破除舌识,舌根味尘和合共生。如果以舌根味尘,和合而生你的舌识。舌识具有觉知,味尘没有觉知,一旦和合在一起,必定是体性杂乱。就好比,世间的水土,和合在一起。水必定失去流动的自性,土必定失去干燥的自性,因此宣说:“元无自性”。能够和合在一起,产生舌识的舌根和味尘,自性既然已经没有了。舌识的界限范围,怎么能够,从舌根味尘和合而生呢!舌味识界这一科,推理检验舌识没有产生,具足四性:舌识不是因为舌根产生,这是不自生。舌识不是因为味尘产生,这是不他生。舌识不是因为虚空产生,这是不是没有原因而生。舌识不是舌根味尘和合产生,这是不共生。经文“舌味识界”的第三部分:针对于舌识,单独因为舌根而生,单独因为味尘而生,舌根味尘和合共生,分三个方面问难破除。这部分内容,学习完毕。继续学习经文“舌味识界”的第四部分,总结舌根味尘舌识三界,相上虚妄,性上真常,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舌界”就是舌识界。前面三科都是与外尘维系,作为识的名字,称之为色识界声识界香识界。此处一科,以及后面两科,都是与根维系,作为识的名字,称之为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正是因为舌识,既不是舌根而生,也不是味尘而生,也不是虚空产生,又不是舌根味尘和合共生,这个缘故。自然应当了知权教相宗所谓的:舌根味尘作为缘。从而产生中间的舌识,完全不能成立。这样一来,内部的舌根,外部的味尘,中间的舌识,三个处所的界限相状,完全找不到,只不过幻妄名相而已!经文“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这是总结,相上虚妄。经文“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显示,性上真常。这样一来,舌根味尘舌识三界,本来就不是小乘因缘法,也不是外道自然性,不是这两种世间戏论名相。追究根本,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经文“别破”的第四部分:舌根味尘舌识界。这部分内容,学习完毕。好,这一讲,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做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阿弥陀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l/1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