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今释》。具有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引《漫游杂记》)

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之君,

止痛通便导滞,寒积里实消遁。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用水ml,煮取ml,体质强壮者煮取ml,分3次温服,间隔1小时左右。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本方所治,是里寒结滞之证,治当温阳散寒,泻下积滞,使阳气通畅。方中用辛热之附子,温阳散寒;细辛走窜发散,除寒散结;大黄得附子、细辛之辛温,寒性得到抑制,专行荡涤肠胃,泻除寒积之滞。大便得解,腑气通畅,则寒积去,阳气行,诸证自可消除。

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附方1:柴胡细辛汤

组成: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地鳖虫、丹参、制半夏、川芎、泽兰叶、黄连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脑震伤

出处:《中医伤科学讲义》

功用:去瘀生新,调和升降

附方2:升麻细辛汤

组成:升麻、荆芥穗、防风(去芦)各半两,细辛一两(去土)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漱令冷,吐之。为细末揩齿,良久吐出,温盐汤漱之亦得

主治:风牙痛

出处:《魏氏家藏方》卷九

附方3:附子细辛汤

组成:细辛、川芎各一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二钱半(去节)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主治: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出处:《魏氏家藏方》卷一

《金匮要略今释》:“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丹波元坚:“按此条证,固属寒实,故大黄附卞,相合成剂,性味融和,自为温利之用。如附子泻心汤,则其证表寒里热,故别煮附子,而功则各奏。故同是附子大黄并用,而立方之趣,回乎不均。徐氏说未确切。盖温利之剂,实以桂枝加大黄汤及此汤为祖。而温脾等诸汤,皆莫不胚胎于此二方矣。”

亳州鑫绿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huisuana.com/hhsyl/10179.html